建筑產業及企業普遍存在規模與效益日益背離現象:近年建筑產業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4%,2007年產值達到5萬億,增加值為1.4萬億占GDP5.7%,GDP貢獻率為6.4%;盡管如此建筑產業及企業都出現了效益與規模增長嚴重背離現象,產值利潤率近三年來一直在2.6%徘徊,這阻礙了產業進步。分析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我們認為承包商目前的業務模式不甚合理,尤其是產業頂端的一流承包商。
建筑企業不同業務模式存在不同經濟學原理支撐:建筑企業有數種業務模式,主要表現為集中化、一體化或混合化;集中化指在某一特定領域進行專業經營,以求達到規模經濟從而獲取競爭優勢;一體化在于追求整個生產或產業鏈條間的范圍經濟及交易成本經濟,前者以總承包形式出現,后者則以投資-施工-運營-維修的形式出現;混合化則追求三種經濟的復合,該模式為上述的復合。
實證及國外承包商發展歷程表明,集中化或一體化為有效之業務模式:采用Herfindahl指數以及LRUH模型分別對業務模式對A股上市建筑企業的盈利及成長性實證檢驗,發現現階段集中化模式的企業成長性更佳,而采用一體化模式的盈利性更佳,而從國外大型承包商尤其是超大型承包商看其業務模式主要為混合型,橫向一體經營的大型建筑企業較少。
大型承包商務必兼顧二種模式,而中小承包商則二者取一:大型承包商尤其A股上市承包商應主要采取縱向一體化模式,超一流承包商如中鐵、中鐵建、中建等務必采用混合業務模式;中小承包商則需要在集中化或一體化業務模式中恰當選擇,務必二者取一,以規避由于企業資源或能力過度分散導致主業不突出而陷入“戰略陷阱”。
A股上市承包商中合理業務模式者,贏得市場先機,享受較高溢價:A股上市建筑企業合理縱向一體化者應滿足所在的施工領域一般土木工程及前向延伸與施工領域結合密切;而集中業務模式則應考慮所在行業具有較高技術壁壘且市場前景廣闊。因此我們認為一體化模式較為合理并具較好市場前景為中國中鐵、中國鐵建、葛洲壩及隧道股份;而集中化則為長江精工、東南網架等,這些公司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