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建筑勞務經濟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1至9月,我省成建制輸出建筑勞務8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2億元
四川是建筑大省,也是建筑勞務輸出大省。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省建設系統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建筑業”的戰略目標,大力發展建筑勞務經濟。僅今年1至9月就成建制輸出建筑勞務8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82億元。
推動建筑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我省7個“抓好”抱拳出力:
———抓好建筑勞務管理服務機構建設,省建設廳設立了專門負責全省建筑勞務工作的處室并在省外設立了12個辦事機構;
———抓好“川建工”、“溫暖工程”、“陽光工程”建筑農民工培訓以及建筑工地農民工業余學校工作,努力提高建筑勞務隊伍素質;
———抓好4個國家級及32個省級建筑勞務基地縣建設,儲備了一大批經過培訓、有組織、成建制的建筑勞務人員;
———抓好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發展了近1000家有資質的建筑勞務分包企業;
———抓好建筑勞務信息網絡建設,開通了“四川建設勞務信息網”,為建筑勞務供需雙方提供信息交流平臺;
———抓好對外工程承包勞務合作,培育、扶持外向型企業,拓展國際建筑市場;
———抓好對外合作交流,與兄弟省簽訂友好合作協議,建立建筑勞務輸出綠色通道。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省建筑勞務成建制輸出累計達700多萬人,實現勞務收入600多億元,人均每年實現勞務收入8500多元。建筑勞務輸出既使我省農民工增加了收入,又通過技能培訓、城市現代文明的熏陶提高了農民工素質,還通過農民工將務工收入和現代文明帶回家鄉,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
下一步,省建設廳將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更加振奮精神,狠抓落實,進一步加強建筑農民工培訓,夯實建筑勞務基地,培育建筑勞務分包企業,完善建筑勞務信息網絡,建立建筑勞務行業組織,加強對外合作交流,拓寬建筑勞務輸出渠道,加大建筑勞務輸出服務力度,提高建筑勞務輸出質效,實現建筑勞務工作上新臺階,為我省農民增收致富作出更大貢獻。
迎奧運,四川建筑農民工顯身手
迎著北京奧運的春風,四川建筑施工企業和建筑勞務分包企業積極投身如火如荼的奧運工程建設。近幾年,通過四川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建管處輸送進京的成建制川籍建筑農民工年均達15萬余人,僅2008年奧運會主場館———國家體育場(鳥巢)工地一項工程,就有1000余川籍農民工參與該項目勞務分包施工。省建設廳領導曾多次到“鳥巢”工地看望、慰問川籍農民工。省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建管處有關負責人經常到“鳥巢”工地檢查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告別單打獨斗———
3年內,95%以上的建筑農民工納入成建制勞務企業
目標:3年內,我省建筑勞務基地要普遍發揮示范帶動作用,要對80%以上的擬進入建筑行業的農民工進行培訓,要將95%以上的建筑農民工納入成建制的勞務企業。形成10個成建制年輸出建筑勞務在5萬人以上、實現建筑勞務收入在7億元以上的勞務基地縣。
發展建筑勞務經濟對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為了進一步加強建筑勞務基地建設,發展建筑勞務分包企業,培育和壯大建筑勞務經濟,近年來,我省建設系統以加強基地建設為基礎,以發展勞務企業為突破口,優化建筑業隊伍結構,提高勞務隊伍素質,打造出“川建工”勞務品牌。
從2006年起,省建設廳重點扶持發展了10個基地縣,并逐年擴大扶持面。對重點基地縣實行簡化職業資格證書審批核發程序和費用優惠政策。每個市也重點扶持發展了1—2個基地縣。同時,我省將擬進入建筑行業的農民工培訓納入“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建設部門與當地勞務、農業部門協調,共同組織建筑農民工陽光培訓工程項目的招投標工作,主動承擔培訓的業務指導。對培訓結業的,及時組織職業技能鑒定,鑒定合格的,及時核發職業技能崗位證書,并積極推薦到建筑勞務企業就業。
我省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積極與當地稅務部門協調,落實我省出臺的“建筑工程業務實行分包的,以總承包人為扣繳義務人,總承包人扣繳分包非跨省工程的營業稅稅款,應向分包工程的勞務發生地主管地稅機關繳納,分包企業不再重復納稅”的規定,切實解決勞務分包企業重復納稅的問題。企業在申報勞務分包作業資質時,不考核結算收入的完成情況。申報3項以上(含3項)勞務作業資質時,企業作業人員可以放寬至原資質標準中規定該項具有初級以上作業人員人數的80%,中、高級工由原標準中要求的50%降為40%。
我省還積極開展與外省建設部門多種形式、多方位的對外合作交流,密切與外省建設部門的聯系,建立和鞏固建筑勞務輸出“綠色通道”,完善建筑勞務信息網絡,溝通省內外建筑勞務供需渠道,拓展省外建筑勞務市場。
“從土地到工地”
溫暖工程讓農民工持證上崗
省建設廳今年以“川建工”勞務品牌培訓、“溫暖工程”、“陽光工程”、農民工夜校等建筑農民工培訓為重點,大力提高我省建筑農民工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同時,為促進民族地區及庫區農村勞動力向建筑業有序轉移,把甘孜州“溫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業農民工培訓”活動作為重中之重來抓。2007年8月14日,第一批瀘定縣200名庫區移民培訓結業典禮暨勞務輸出簽字儀式在瀘定舉行。甘孜州各級領導、省建設廳對外合作交流處、省建設勞務開發服務中心領導代表省建設廳出席了簽字儀式。
儀式上,瀘定縣規劃和建設局領導代表200名培訓結業的農民工分別與江蘇中興建設集團四川分公司、江蘇南通第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代表簽訂了勞務輸出合作協議書,至此,甘孜州第一批受訓農民工全部實現上崗就業,為該縣勞動力資源逐步向外輸出奠定了基礎。
據悉,目前,我省共有建筑從業人員243萬人,占農民工總數的82%,其中8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偏低,經過培訓、持證上崗的比例不高。“溫暖工程建筑業農民工培訓”項目是中央統戰部、建設部共同實施的,今年我省的任務是培訓25000名建筑業農民工。
按照“面向社會、公平競爭,貼近農村、方便農民,培訓機構自愿申報”的原則,我省將培訓計劃向勞務基地縣、庫區移民中的農民工轉移就業和往年培訓任務完成較好的地區和單位傾斜。
為了保證培訓的質量,“溫暖工程建筑業農民工培訓”采取“校企合作、依托現場”的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走訂單培訓之路。學校和建筑施工企業結成“對子”,農民工在完成基礎知識培訓后,全部到建筑施工現場進行實際操作,在最后的考核中,對農民工實際操作能力的考核占有相當大的比重。